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續4---一位識見不凡的企業家


這本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的最後一部份Part V,講的是我沒想到會在投資書籍中看到的主題,”On Spirit”。

這部分的第一個章節談的是企業家精神。假如企業家的定義是有能力將夢想化為實際的人,那麼柏格先生的創業經過,藉由Vanguard資產管理公司,提供一般散戶投資人指數化投資的工具。他的夢想實現了。

但假如企業家的定義是,讓他的創見終於成為主流思想,那麼柏格是失敗的。指數化投資仍不是投資主流,在業界不是、在媒體不是、在投資人之間更不是。

指數化投資人往往是體會到主動投資的不可行才改變跑道的。媒體對欠缺故事性,不需操作的指數化投資興趣缺缺。業界推出指數化投資工具,大多為的是行銷,而不是使命。柏格原文寫道,”The index fund is accepted by our peers only as a marketing necessity, not as a mission.”相當貼切。

指數化投資的推行,仍有待努力。作者在這章最末寫道,”The mission remains unchanged: to provide mutual fund shareholders everywhere with the fair shake they deserve.” 我對句中的”Everywhere”一字特別有感觸。這書寫於1999年。十年過去了,除了美國之外,全球有幾個國家的投資人,能方便的對全球股債市進行指數化投資呢?

閱讀全文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3(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利益衝突與資訊揭露

高盛CDO事件雖然涉及複雜的 CDOCDS等衍生金融工具,但它的核心其實很簡單,也是一個老問題,利益衝突

利益衝突,代表表面上該幫你做事的人,其實有另一個主子。這支CDO的發行機構高盛,表面上為投資人創造投資機會。但事實上,它是要製造投資機會給利益完全相反的避險基金。

我們過去看到的2003年美國基金業醜聞,,也是一樣的道理。本應為廣大投資人服務的基金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違反自身訂下的遊戲規則。它規定小額投資人不可以頻繁進出,做時區套利,卻允許避險基金進行這樣的活動。

我們在生命的價值---談死亡保險的用途續3文中看到的,台灣民眾有高投保率與高額保險支出,卻壽險保障明顯不足。其原因在於保險業者販賣保險為的是自身收入,而非保戶保障額度。一樣是個利益衝突。

假如要說金融世界有那些定律可以讓投資人提綱挈領的掌握其中的要訣的話,恐怕不是需要花時間瞭解的Modern portfolio theory,IRR等概念,而是最好懂的四個字"利益衝突"。

當投資人腦中有這四個字時,他就比較不容易被騙了。

不過可惜的是,只能到不易被騙,而不是不會被騙的程度。因為,高盛CDO事件的受害者,不是一般散戶,而是其它機構法人。高盛與Paulson的合作案,可以連法人都瞞過,讓IKB、ACA和荷蘭銀行成為受害者。我實在很難想像,在這種刻意隱瞞之下,連法人都會被矇避的金融推銷手法,散戶有多少機會辨識出其中的問題?

或者,還有多少隱密與藏匿,因為連政府主管單位都沒看出來,永遠沒成為”案子”呢?

人說”冰山一角”。看到高盛一案,真會讓人懷疑,我們看到的是冰山或是一角?

投資世界有句話說,”不懂的東西不要碰”。基本上,這句話鼓勵投資人多瞭解自己已投入或將投入的標的,具有正面意義。

但對於金融世界的瞭解,往往不是懂與與不懂的二分法,而是程度上的差別。有一分懂,有85%懂,但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100%懂。金融世界不像1+1=2的算式。小學時,你學加減法,懂了就是懂了,你掌握了加減法的全部。但金融世界不是,你只能慢慢懂,愈來愈懂,但很難做到完全懂。

舉個例子。譬如綠角最喜歡研究指數型基金,在部落格講一堆指數化投資的事。但假如有人拿100億給我,請我做支追蹤台股的指數型基金,綠角做得出來嗎?

在高盛案中,受害的ACA本身是這支CDO的投資組合決策者,深入參與其中。它會覺得自己不懂這支CDO嗎?它一定覺得自己很懂。結果,還是受害遭殃。

跟”懂與不懂”比起來,其實投資人有更簡單的自保之道,那就是是找沒有利益衝突的人替你辦事。當有利益衝突者涉及其中時,它往往會只揭露部分資訊,只挑好的講,卻讓投資人以為這是完整資訊。讓投資人以為自己已經徹底瞭解,而最要緊的重點,被有心人藏起來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綠角是Vanguard的忠實擁護者。Vanguard資產管理公司,基本上是個基金投資人所擁有的公司。該公司從根本結構上,消敉了利益衝突。這家公司,沒必要騙投資人來幫股東賺錢。因為投資人就是它的股東。(想多瞭解Vanguard的公司結構,可參考Vanguard, The Ship, The Company and The Experiment一文。)

金融世界的有趣之處,不僅在那些需要思考的算式與原理,也在難以捉摸的人心變化。人心不僅反應在市場的漲跌,也在金融交易的你來我往之間。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什麼是CDO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1(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避險基金的意圖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2(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隱瞞不報

高盛CDO詐欺事件的結局

專業、黑心,傻傻分不清楚(Can You Tell White from Black?)

閱讀全文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2(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隱瞞不報

高盛在呈現給潛在投資人的文件中,刻意隱瞞Paulson參與投資決策,而且直接與該CDO對做的事實。該CDO的損失,將是Paulson避險基金的獲利。假如Paulson從相關CDS獲利的話,就是該CDO持有的CDS的損失。

投資文件中提到的都是ACA擔任投資組合選擇人,該公司的營運策略、投資概念、資深經理人介紹等,相當詳實。可是,就是沒提到Paulson。

這支CDO的Sponsor,Paulson公司,是為了做空MBS,需要有人當CDS的賣方,才找上高盛來製造與行銷這支CDO。說白一點,就是Paulson需要有人虧錢,它才會賺錢。所以,找上高盛,看看誰願意來對做。

當然,買進Synthetic CDO的投資人,知道CDO持有的CDS,一定有對做的買方。但它們恐怕很難想到,對做的人,就是CDO Sponsor。

投入這支CDO的投資人之一,是總部設在德國杜賽多夫(Dusseldorf)的商業銀行IKB。IKB買進5000萬美金的Class A-1 Notes和1億美金的Class A-2 Notes。CDO發行後幾個月,這些A-1和A-2 Notes跌到幾乎沒有價值。IKB幾乎完全損失投入的1億5千萬美金。IKB損失的這筆金錢,最後流入Pasulson避險基金。

擔任Portfolio selection agent的ACA本身也成為受害者。它的母公司ACA Capital為這支CDO的Superior senior tranche提供信用保障。這筆價值9億9千萬美金的交易,由ABN AMRO Bank(荷蘭銀行)媒介。荷蘭銀行也提供保證,在ACA無法償付的狀況下,由該行承擔。

至2007年底,ACA Capital陷入嚴重財務困境。而荷蘭銀行則由包括RBS(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銀行團併購。之後RBS支付高盛8億四千萬美金,解除其在CDO中的擔保責任。這筆錢,之後大部分由高盛支付給Paulson。

以下文字,呈現了Paulson的成功,與其它投資人的失敗(引用自SEC文件)。

"By October 24,2007,83% of the RMBS in the ABACUS 2007-AC1 portfolio had been downgraded and 17% were on negative watch. By January 29,2008,99% of the portfolio had been downgraded. As a result, investors in the ABACUS 2007-AC1 CDO lost over $1 billion. Paulson's opposite CDS positions yielded a profit of approximately $1 billion for Paulson.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什麼是CDO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1(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避險基金的意圖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3(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利益衝突與資訊揭露

高盛CDO詐欺事件的結局

閱讀全文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1(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避險基金的意圖

Paulson & Co. Inc.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避險基金公司。其於2006年推出的Paulson Credit Opportunity Funds,看空美國次級房貸。基於某些理由,Paulson當時相信,某些MBS將發生違約或評等被調降等信用事件。為了從這個”趨勢”中獲利,基金操作方式是成為相關債務的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簡寫為CDS)買方。

但避險基金要成為CDS的買方,意即有人必需當CDS的賣方。於是Paulson找上高盛,詢問有無可能安排交易,讓某些投資人來當CDS的賣方。

其中一個選項便是成立Synthetic CDO,由CDO來擔任CDS的賣方。持有該CDO的投資人也等於間接擔任了CDS的賣方。

Paulson為了追求利潤,要求參與CDO的Reference portfolio決策。也就是說,該CDO買進那些債務的CDS,Paulson必需有相當的影響力。尋求從次級房貸問題中獲利的Paulson,會要求CDO買進前景看好,或是即將崩潰的相關債券CDS,答案顯而易見。

高盛公司本身在當時,便對房貸問題有所警覺,也知道以房貸債務為基礎的CDO銷售不易。

在2007年一月底,一同被起訴的高盛副總經理Fabrice Tourre在一封給友人的電郵中提到”More and more leverage in the system, The whole building is about to collapse anytime now.”

高盛也知道,假如讓CDO的潛在買家知道,一個與他們對做的法人,直接參與投資決策,那這個CDO將很難銷售。最好是由一個獨立專業的經理機構,掛名來選擇CDO的投資組合,這將會是行銷上的一大助力。

被高盛找上的公司是ACA Management LLC,這是一家在MBS的信用分析方面有所專長的公司。

Tourre在2007年二月的一封電子郵件中提到,"One thing that we need to make sure ACA understands is that we want their name on this transaction. This is a transaction for which they are acting as portfolio selection agent, this will be important that we can use ACA's branding to help distribute the bonds."(可譯為:我們必需確定ACA瞭解的是,在這個交易中我們需要它的名字。在這個交易中ACA擔任投資組合選擇人。這對我們利用ACA的品牌來行銷這支債券是很重要的。)

這件CDO交易逐漸成形。我們來複習一下各機構的角色。在這件交易中,高盛是CDO的發行與承銷單位,避險基金公司Paulson是這支CDO的Sponsor,而ACA是這支CDO的Portfolio selection agent。Paulson為了這支名為ABACUS 2007-ACI的CDO的製作與發行,付給高盛公司1500萬美金。

在選擇CDO要投入那些MBS時,高盛公司寄了一封名為”Paulson Portflio”的MBS名單給ACA”參考”。這份名單內含有123支MBS。之後ACA提出的投資建議共有86支MBS。這86支MBS中,有55支來自Paulson的名單。

而ACA當時並不知道,表面看起來在協助它們選擇投資組合的Paulson避險基金公司,打算藉由CDS,來做空這些MBS。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什麼是CDO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2(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隱瞞不報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3(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利益衝突與資訊揭露

高盛CDO詐欺事件的結局

高盛CDO事件SEC新聞稿

高盛CDO事件Goldman Sachs總公司新聞稿

金玉其外的避險基金報酬—談Backfill Bias

避險基金?最好還是避開吧

閱讀全文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什麼是CDO

美國金融監管單位SEC於2010年四月16日,對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Co)與它的一位副總經理Fabrice Tourre提出詐欺控訴。指其在銷售與次級房貸相關的金融產品時,隱匿與誤導關於產品的關鍵事實。

這事件,對於瞭解該金融產品與金融業者與投資人間的利率衝突是個絕佳的例子。目前SEC提出了控訴,高盛也提出反駁。到底誰是誰非,還有待觀察。本文就先以SEC的推導邏輯,來看一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在此事件中,高盛銷售的金融產品是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寫為CDO)。CDO可翻譯為抵押債務債券(有點抝口)。

CDO屬於一種Asset-backed securities,有資產在背後撐腰的證券。CDO背後的資產,就是債券與債務。可以是貸款、公司債、或是不動產貸款抵押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等。

持有CDO的投資人,所拿到的收益或招受的損失,與CDO持有的資產相關。這些債券,配息正常,沒有違約,沒有被信用降級,沒有造成資本損失,那麼CDO投資人便可順利拿到配息。假如CDO持有的資產有任何負面波動,這個損失,也會傳給CDO投資人。

簡言中,CDO就是將這些債券整合,形成一資產池(Asset pool),然後再銷售給投資人的一種衍生金融工具。

CDO在基本結構上有兩種形態。一是Cash CDO。一是Synthetic CDO。

Cash CDO比較容易理解。這類CDO就是真的持有債券,譬如前述的公司債或MBS。Cash CDO名下是真的持有這些資產。

Synthetic CDO,或可譯為合成CDO。這種CDO沒有持有債券。它沒有實際持有公司債或MBS等債券。它以一種金融工具,讓CDO達成彷彿與持有這些債券一樣的效果。

Synthetic CDO使用的工具,就是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簡寫為CDS)。

我們知道,CDS的賣方,會定期收取Premium。而買方會定期支付Premium。萬一出現違約事件時,CDS的賣方,則要賠償買方所有的利息與資本損失。

Synthetic CDO便是擔任CDS的賣方。

舉個例子。譬如Cash CDO需要實際持有某支MBS,就稱為MBS Alpha好了,Synthetic CDO則不需要持有MBS Alpha,它需要的是針對MBS Alpha發行的CDS。有人擔任CDS的買方,Synthetic CDO擔任賣方。那麼Synthetic CDO就可以獲得彷彿實際持有MBS Alpha的效果。

在一切太平時,Synthetic CDO會定期拿到CDS買方支付的Premium,在出現信用事件時,Synthetic CDO則要償付CDS買方,也一樣會招致損失。

在Synthetic CDO中,像MBS Alpha這個不需實際持有,但以CDS參與的債券資產,被稱為Reference portfolio。

Cash CDO是持有一支又一支的實際公司債或MBS。而Synthetic CDO持有的是一支又一支,針對Reference portfolio發行的CDS。

高盛事件中的CDO便是Synthetic CDO。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1(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避險基金的意圖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2(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隱瞞不報

高盛CDO詐欺事件始末續3(The Goldman Sachs CDO Fraud)---利益衝突與資訊揭露

高盛CDO詐欺事件的結局

馬多夫詐欺案的後續發展(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lated to Madoff’s Ponzi Scheme)

信用違約交換---以雷曼兄弟為例(Credit Default Swap and Lehman Brothers)

不動產貸款證券化(Mortgage Securitization and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談美國次級房貸問題(Subprime Mortgage Mess)

閱讀全文

2010苗栗國際鐵人三項錦標賽參賽經驗續----艱苦的路程

游泳完後,在轉換區順利換上自行車裝備,小跑步牽車到起始點。自行車路段一開始就是很陡的下坡。大會布置了很多工作人員在路旁一直喊說要減速。還好有聽從他們的建議,那個坡陡到煞車已經拉很緊了還是會過中線滑到對向車道。這樣的坡在回程代表什麼,當時真的沒想到。

進入台十三線往台中方向,是一段長程緩下坡。騎起來相當快速。我把頭壓低,下巴快靠到把手,上半身幾乎與橫桿平行,用低風阻姿態騎這段路。最高時速到61km/hr。到了台中縣境的折返點後,就換成是長上坡。這段就維持基本出力,慢慢爬回去。

最不想遇到的狀況在里程20km時發生了。我一時不專心,騎過一個坑洞,然後就看到前輪慢慢扁掉了。鐵人最不想遇到的路上爆胎,給我碰上了。我有兩個選擇,一是停車換胎。二是不管它,就繼續騎。

雖然我也有過幾次路上爆胎自行換胎的經驗,但還是很不熟練,每次都要搞到快半小時才換完。在鐵人賽花掉半小時,就算自行車時速只有20公里,也可以跑10公里了。所以我決定不管,就用扁掉的前輪繼續騎。

後來發現,是還可以騎,比較費力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轉彎,用扁掉的輪胎過彎,和平常完全不同。在一個急彎我就因此差點摔倒。

看著碼表上的里程,看著被壓得扁扁的,在路上滾動的前輪外胎,心中想著胎皮不知道還能撐多久,真是參加鐵人以來從未有過的煎熬。就這樣22、23、24…,騎過了一公里又一公里。最後回到出發時遇到的陡坡,現在換成要騎上坡去。

這種坡在騎郊外山區偶爾會遇到,只是沒想到會出現在鐵人賽中。就使勁的踩,大口喘氣的踩,看著前臂開始冒出豆大的汗珠,看著有些選手開始下車牽車,有的選手則是站起來抽車,然後,隨著時間經過,坡也就慢慢爬完了。回到轉換區,一看碼表,這個賽事的自行車里程只有30公里,比起標準的40公里少了足足十公里。心中有點高興提早解脫爆胎的窘境,但又有點失望,覺得這是一個不那麼完整的賽程。

Anyway,可以不要再虐待我的自行車,還是有點高興的。換上跑鞋,跑進今天的最後一段路程。

開始跑步後不久,就經過一個折返點,那裡的工作人員正大聲的跟選手說,第一次經過不用拿信物,等上去回來再拿。什麼叫”上去回來?”

過了不久,當我看到一段用走的都會很喘的坡在面前展開時,我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了。這種坡用跑的會是什麼感覺呢?就是迅速的覺得整條腿愈來愈重,快要抬不起來的感覺。我還在撐,跑過一些已經開始用走的選手,然後看到大家在前面幾乎全都在用走的。我覺得再也撐不下去了,於是放棄跑步姿態,也開始用走的。

在這時候,假如拿根針插進大腿,噴出來的不是鮮血,而會是乳酸吧。

走過這段路後,就是補給站。這次還有放在水桶中的海綿,拿起來擦一擦,擠出水來沖一下,還蠻暢快的。拿一杯水,喝下去,覺得比較好一點了(其實是路平一點了),於是又開始跑了起來。

這段路要來回兩次,這個陡死人不嘗命的坡,也就這樣走過兩次。這是我第一次在鐵人賽的跑步階段,停下來用走的。

跑到最後,開始出現希望路程快點結束的感覺。一樣的路程,假如都是平地,會較為輕鬆愉快。但假如是上坡又下坡,腿肌就要在上坡的龐大出力和下坡時的負功輸出間做激烈的轉換。雖然下坡時的快速,可彌補一些上坡時的慢速,但這樣起伏的地形,對體力會形成很大的負擔。心中開始想,假如自行車真的跑足40公里,那麼路跑階段一定會更為痛苦吧。

終於看到設在西湖度假村維多利亞廣場的終點了。跑過終點,拿到完賽獎牌,紀念這段爆胎與高強度的鐵人賽事。


總結來說,苗栗鐵人賽事不僅難度高,路線也較複雜。比賽途中有多次折返,信物就要拿到五個。起點的轉換區與賽程終點不在同一個地方。比賽地點與鐵人之夜的場地相距甚遠。但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要順利跑完全程仍是沒有問題。這次比賽,綠角也要特別感謝同行的友人與同事。不論是一起上場,或是一起去玩,沒有你們,這不會是趟有趣的行程。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0苗栗國際鐵人三項錦標賽參賽經驗----青蛙湖裡游蛙式

2010台東國際鐵人三項51.5KM參賽經驗

閱讀全文

2010苗栗國際鐵人三項錦標賽參賽經驗----青蛙湖裡游蛙式

這次苗栗賽事的全程鐵人舉辦日期是在4月11號。我們一行人在10號就到了苗栗,在勝興車站一帶遊玩觀光,晚上就住在當地的民宿。

這次比賽天氣狀況很好,前幾天的鋒面,到週末就停止了。到西湖度假村檢入後,發現果真是人山人海。全程鐵人的報名編號就到一千一百多,加上前來加油助陣的家屬,可真是熱鬧異常。


游泳場地在西湖。西湖就是德興池,又稱拐子湖。拐子是客語中青蛙的意思。因湖邊有旺盛的青蛙族群,每在夏夜,蛙聲齊鳴,故以此為名。這個湖不是很大,要游1500公尺,需在湖裡繞兩圈。也就是參賽者下水後,要再上岸一次,然後再下水。

這次比賽有分梯下水,比起上次大鵬灣是較有秩序。但因人數眾多,等全部”餃子”下完,也是要幾十分鐘。

在起點紛紛下水的選手們:


水中的鐵人:


湖面景色:



我參加過的三鐵賽程:台東活水湖、屏東大鵬灣和苗栗西湖,就屬這次的水最濁。可說是伸手不見五指。在水中,你是看不到自己在前方的手掌的。

分梯下水有效控制了水域的人口密度,比較少有推擠互踢的狀況發生。游起來還蠻自在的。我游在離浮球標線較遠的水域,人就更少了。只有在轉彎和上岸時,有比較擁擠的狀況。

待續…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0苗栗國際鐵人三項錦標賽參賽經驗續----艱苦的路程

綠角鐵人(A Greenhorn Triathlete)---2009十月4號台東51.5km鐵人三項國際邀請賽參賽經驗

冰冷的鐵人---2009十二月20日東港大鵬灣鐵人三項參賽經驗

2010傑人盃馬拉松接力賽參賽經驗

2011台東國際鐵人三項51.5KM參賽經驗

閱讀全文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續3---柏格眼中的基金業


這本書的第四部份標題是On Fund Management。想深入瞭解基金業生態的讀者,應直接從這個部分看起。

這部分的第一個章節,就是On Principles,談原則。

為什麼要談原則?因為,在似乎什麼都可以的年代,原則到底是什麼已經少有人弄得清楚了。柏格寫道,”The mutual fund industry’s founding principles: Management ,diversification, service.”基金業的創建原則是管理,分散與服務。

而其中最核心的任務便是資產管理,Management。所有其它的功能,都算是附屬。

但現在,很多基金公司的主要任務似乎是賣基金。基金業的創建原則變成了Marketing, marketing and marketing.

基金公司應該是它內部有那方面專長的資產管理人才,才發行該資產類別的基金。而不是看那類的基金好賣,就發行該主題的基金,而不管公司內有沒有相關人才。而後者,正是許多基金業者現在的運作模式。

閱讀全文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續2---物理學的投資應用


在第三部分的頭兩個章節,作者用物理定律影射投資世界。

第一個是回歸平均(Reversion to the mean)。過去表現好的基金,未來表現會趨於平凡。過去表現差的基金,未來表現也會趨於平凡。這種回歸平均的現象,不僅限於基金。也可見於成長股對價值股、大型股對小型股、還有美國股市對國際股市。

這種回歸平均的現象,作者類比為萬用引力。就像所有離開地表的物體,都有落回的傾向。在金融界超越平均的表現(不論是太好還是太壞),也會有向平均的靠攏的傾向。

可能有的讀者會覺得可以據此進行反向操作。譬如過去表現不好的基金,未來表現會有比較好的傾向。所以不要買過去表現好的基金,應該買過去表現差的基金,這樣才有可期待的未來。關於這點,書中有一個圖表明白表示基金是向那一個Mean靠攏。

作者用過去十年的表現,將基金依績效分成最好、中上、中下與最差四個組別,然後看它們在接下來的十年,表現如何。很明顯的,這四個組別基金的表現都會向Mean逼近。

但是這個Mean在那裡呢?那是一個低於指數的位置。

閱讀全文

會到期的債券ETF(Bond ETFs with Maturity Dates)

在比較債券基金(或債券ETF)與單獨持有債券時,一個重要的分別就在於前者不會到期,而單獨持有的債券是有到期日的。一般來說,債券基金和債券ETF所持有的債券到期時,經理人就會拿到期歸還的本金,再購入債券。

在2010年一月,iShares新推出的市政債券ETF打破了這個成規。這系列的債券ETF到目前為止共有六支,全名與美股代號如下:

iShares 2012 S&P AMT-Free Municipal Series (美股代號: MUAA)
iShares 2013 S&P AMT-Free Municipal Series (美股代號: MUAB)
iShares 2014 S&P AMT-Free Municipal Series (美股代號: MUAC)
iShares 2015 S&P AMT-Free Municipal Series (美股代號: MUAD)
iShares 2016 S&P AMT-Free Municipal Series (美股代號: MUAE)
iShares 2017 S&P AMT-Free Municipal Series (美股代號: MUAF)

這系列的市政債券ETF持有投資級、不可call回的美國市政債券。名稱中的AMT-Free是Alternative minimal tax-free的縮寫,也就是免最低稅負。

這些ETF特別之處在於它們都有到期日。名稱中的2012到2017就是這些債券ETF的到期日。到了這個時間點,債券ETF會解散,將資本歸還給投資人。

這些ETF持有的市政債券,到期日就在ETF到期日前幾個月。在這些持有的債券到期時,債券ETF不會再買進其它債券,而會以現金部位持有,等待到期時歸還給投資人。

這些債券ETF有其獨特的用處。

大家可以想一下,為什麼這類ETF不以美國公債,而要以市政債券為標的?

假如基於某些理由,某位投資人需要持有各別債券,而他的債券投資目標是美國公債。那麼問題很容易解決。他很容易便可以組成一個債券梯的投資組合。譬如2012年到期、2013年到期、2014年到期、與2015年到期的美國公債各一張,那他就有個簡單有用的債券投資組合了。

美國公債的信用風險都一樣,就是幾乎沒有違約風險。投資人不用持有數張2012年到期的美國公債來分散風險,這是沒必要的舉動。

但假如這位計畫持有個別債券的投資人的目標是市政債呢?那會有點麻煩。他可以買2012、2013、2014、2015年到期的市政債券各一張嗎?也是可以這樣做。但這樣會造成風險過度集中。

某年到期的市政債一張,那萬一該發行單位在到期前出問題要怎麼辦?譬如2012是加州、2013是德州、2014是華盛頓州、2015是蒙大拿州的市政債券,那投資人只能祈禱這幾個地方政府都不要遇到財政困難。

在這種狀況下,不想要天助,想要自助的投資人應該要分散投資。但要對市政債券進行有意義的分散投資,會有兩個問題,一是投資人資本要夠大,二是投資人要花相當多的精力交易與管理這些債券。

iShares的Muni ETF回應這個問題。這種會到期的市政債券ETF,剛好滿足了這類投資人的需求。讓需要市政債券的投資人可以很方便的便持有一個分散,且有到期日的Munis投資組合。而且投資人不用再面對市政債券市場交易的流動性、買賣價差的問題,ETF將債券從債券市場拿出來,變成可以透過股票交易所買進而間接持有的標的。當然,為了這些服務,投資人需要付出經理費等代價。

這系列的ETF對某些投資人來說,會是很有用的工具。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債券梯ETF的優缺點(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Bond Ladder ETF)

該買債券還是債券基金(Individual Bonds v.s. Bond Funds)

關於債券ETF的一些想法(Bond ETFs)

Buying Municipal Bond-The Common Sense Guide to Tax-Free Personal Investing讀後感

資本市場的功能(Function of Capital Markets)

不買個股的理由---談Risk-Adjusted Return

常見的投資謬思---被誤解的債券(The Misconceptions about Bonds)

債券評等

閱讀全文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續1---挑基金是誰的責任


在第二部分"On Investment Choice",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柏格對於主動基金業界”努力求生”的描繪。

在第九章的一開頭,作者寫道,投資的真義在於獲取該資產類別的報酬,不在於創造出更多的報酬也不在打敗市場。假如投資人能認同這個理念,那麼指數化投資會是一個明顯的選項。

很多投資人直接將Beat the market,擊敗市場做為投資目標。其實投資沒那麼難,標準也沒那麼高。只要投資人能Survive the market,撐過市場的每一段起伏,活了過來,那麼他所拿取到的市場報酬,就已經勝過大多以Beat the market為投資目標的人。

假如投資人要拿取市場報酬,指數型基金會是絕佳選擇。而帶給投資人市場報酬的指數型基金,長期下來,的確逐步超越主動對手,獲取相當優異的成績。

面對在理論與實務上皆有堅強後盾的指數型基金的挑戰,基金業者發現他們所倡導的主動型基金,已經有所不足了。過去主動型基金的內含暗示是,只要投資人買進,經理人的高超能力將可帶給他們超越大盤的成績。但看著年復一年,一支又一支的主動型基金被指數型基金K.O.出局,這個暗示已經比較像謊言了。

現在最新的暗示是,基金投資人要控制自己的投資組合。拿到100%的市場報酬不夠看,要拿到120%的市場報酬。躲過空頭、換基金、不要長期持有基金、把基金像股票一樣交易。太多這些投資”哲學”,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就是業界的掙扎。而投資人,真把這些理念”吸收”進去。

於是,一個好的基金投資人要會什麼呢?

閱讀全文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從投資基本策略談起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的作者是Vanguard資產管理公司創辦人,柏格先生。這書寫成於1999年,最近推出十週年紀念版。我看的是1999年版。

標題Mutual Funds會讓人低估書中內容所涵蓋的範圍。從一開始的通用投資策略,巨細靡遺的基金運作原理(或說是基金業運作原理)到最後關於企業領導等刻畫人性的章節,全都在這一本書裡面。

柏格先生在前言提到,寫這本書有兩個目的。一是幫助讀者成為更好的投資人,二是為共同基金業的改革畫出一張藍圖。我想,所有的投資理財書籍的作者,都會有第一個目的。但改革自己所處的資產管理業,這種說詞,恐怕少見。

在刊行付印後的十年時光,有幸看到這本書的讀者,的確很有機會成為更好的投資人。但共同基金業的改變,恐怕是緩如蝸牛。柏格寫道” If mutual funds are to remain the investment of choice for America’s families, change is imperative.”假如共同基金想要繼續成為美國投資人的首選,改變是必需的。

閱讀全文

歐洲與美國註冊基金的稅務條件差異(Tax Considerations for U.S.- and European- Domiciled Mutual Funds)

最近綠角在一份文件中,看到詳細比較美國與歐洲註冊基金,對於不同國籍投資人的稅務處理。(這份文件是BlackRock的 ETF Landscape: Industry Highlights )

以下我們看一下引用自原文的圖表: (圖片皆可點擊放大觀看)



這裡用來舉例的標的是同時有在美國與歐洲(愛爾蘭)註冊的iShares MSCI Emerging Markets這支ETF。

我們先看上圖中,最左邊的”Local Shares”指的是這支ETF持有的新興市場當地股份。這個例子中,平均這些股票會發出3.01%的股利。

當歐洲(愛爾蘭)註冊的ETF拿到這3.01%的股利時,因為會被新興國家收取9.91%的稅收,所以歐洲註冊的ETF會拿到2.71%的股利(2.71%=3.01%*(1-9.91%))。9.91%的稅率被稱為Blended rate,混合稅率,因為不同的新興市場政府對於外國投資人所拿取的股利會以不同的稅率課稅。9.91%是整體平均的狀況。

當歐洲(愛爾蘭)註冊的ETF將這些股利,再轉發給ETF投資人時,歐洲政府不再對這些股利課稅,所以投資人可以拿到完整的2.71%的股利。

一般所稱歐洲註冊基金免稅,指的是歐洲基金將股利分發給投資人時,不再課稅的這個動作。但不代表歐洲註冊基金沒有稅務負擔。就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歐洲註冊基金在拿到新興國家股市的股利時,仍是被各國政府課稅。

接下來我們看底下這張圖:


這張圖與上一張完全一樣,只有中間的歐洲註冊基金換成美國註冊基金。我們來看一下狀況如何。

美國註冊基金,在拿到新興國家股市的3.01%股利時,平均被課徵8.06%的稅,所以拿到3.01%*(1-8.06%)=2.77%的股利。就這點看來,美國註冊基金在投資新興市場時所受到的稅務對待,還比愛爾蘭註冊基金來得好。

當美國註冊基金將這2.77%的股利轉給非美國投資人時,美國國稅局(IRS)最高會課取30%的稅款,讓這2.77%的股利,打折成為1.94%。(1.94%=2.77%*(1-30%))

我們將上面兩張圖合在一起看:


假如一個台灣投資人,他可以選擇歐洲註冊基金(譬如目前台灣市場所見的境外基金,大多都是歐洲註冊基金),也可以選擇美國註冊基金或ETF(譬如透過美國券商投資),而且他也不知道可以申請退稅。那麼這位投資人所拿到的配息,就會是右邊紅框的狀況,2.71% vs 1.94%,看起來是歐洲註冊基金勝出。

台灣投資人在這種狀況下,為什麼還要去選用美國註冊的基金和ETF呢?答案在於更低的費用率。2.71%只比1.94%高過0.77%。歐洲註冊的股票型基金光經理費就高達1.5%,要在費用方面彌補稅務的不足,只要總開銷低於1.5%-0.77%,也就是0.73%就可以了。在美國,有許許多多總開銷比0.7%以下的股票型基金與ETF。整體考量下,仍是以美國註冊基金為較佳選擇。

這就是為什麼當初綠角在還不知道美國政府預課的30%稅款可以申請退稅時,就選擇使用美國券商的重要理由。

假如這位台灣投資人知道30%的美國預課稅款可以取回,也知道如何申請。那狀況就換成下圖了。


透過美國註冊基金,這位投資人將完整的拿到2.77%的股利,而不是被課掉30%之後的1.94%。而因為美國基金投資新興國家的稅率低於愛爾蘭基金投資新興國家的稅率,所以2.77%還勝過2.71%。透過美國註冊基金明顯勝出。

就更不要提美國註冊基金與ETF可以提供給台灣投資人比1.5%的內扣成本低多少的選擇了。

貝萊德的這份報告表,將許多過去我只能推測的事,化做一張具體的圖表,證實了美國註冊基金與ETF在稅務條件方面,不僅不輸給歐洲註冊基金,更有勝出的狀況。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我的選擇,我的背叛

2009海外券商投資報稅心得(How to File for Tax Refund with Form 1040NR)

如何申請美國來源收入退稅(How to File for U.S. Source Income Withheld Tax Return with Form 1040X)

2009海外券商投資報稅心得續—Firstrade的自動退稅

閱讀全文

Value Averaging讀後感續2----Value Averaging的威力與缺點


Value averaging就是定期投入時,資產的成長額度是一定的。一個簡單的例子,譬如每月在某基金的資產要成長一萬。假如該基金下跌,那麼就要投入更多的金錢,買進更多。假如該基金上漲,那麼就可以減少投入的金額或甚至需要賣出。

定期定額是每一段期間,投入固定的金額。定期定額是一種投入的策略,讓投資人可以買到比定期定股更低的價位,但對於在市場高漲時要如何處理則沒有對應的策略。Value averaging可補這方面的不足。

在市場高漲時,假如上漲幅度超過Value averaging預定資產成長的額度,那麼投資人便需要賣出。在市場下跌時,為了讓資產成長能跟上預定的額度,必需要投入更多。這是一個讓投資人低點買更多,高點部分出脫的策略。

表面看起來,Value averaging這個投入法有很強的說服力。低點買進,高點出脫,看來是較高報酬的保證,但事實不然,Value averaging也有它的侷限。

閱讀全文

2010三月回顧

此文回顧三月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的狀況。

三月最熱門的十篇文章依次是:
1. 理財的重點(YOU are the Biggest Asset in Your Portfolio)

2.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分析—Analysis of Templeton Global Bond Fund

3. 外匯基本知識(Foreign Exchange Basics)

4. 台股基金2009年績效回顧續

5. 不要花錢買石頭砸自己的腳(Don’t Shoot Yourself in the Foot)

6. 你不可不知的B股收費結構(A Sucker’s Deal)

7. Value Averaging讀後感續1----從定期定額談起

8. 綠角的書:”股海勝經—No.1財經部落格主的指數化投資法”

9. Ask Mr. Firstrade 專欄

10. 2010美國券商退稅申請


本月引起最多迴響的當屬理財的重點,應該與讀者朋友的引用有關。謝謝各位朋友的支持。

延續去年的綠角基金評論系列文章寫成的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分析也引起相當的注意。歡迎讀者朋友在綠角基金評論再多做一些提議,讓我參考看看還有那些值得分析的基金。

前十名中比較意外的是外匯基本知識。看來這類解釋基本知識的文章仍有一定的讀者群。

三月最常搜尋進入此部落格的十個關鍵字,在去除綠角相關字詞後依序是:

美元指數
Firstrade
ETF
指數型基金
平民保險王
IRR
複委託
貝萊德世界礦業
台灣50
Vanguard

“美元指數”排名勇往直前,繼續上個月的動能,在三月已經成為排名第一的關鍵字。其它關鍵字多是老面孔,除了”複委託”一詞。部落格中相關的文章應是複委託與海外券商的比較這篇。複委託有兩個主要缺點,一是成本太高。把美國券商低成本的優勢消耗殆盡,變成和國內的高貴費用平起平坐。二是無法退稅。透過複委託買賣美國證券的投資人,每年供輸大筆金錢給美國國稅局,而這些錢,只要你是自行透過美國券商投資,然後每年進行報稅,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取回。

訪客來源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台灣、美國、香港、加拿大和英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0二月回顧

2010四月回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