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 讀後感---理性動物的非理性面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的作者是Geoge Akerlof與Robert Shiller。兩位分別是加州大學與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我看過後者寫的Irrational Exuberance

這本書的序寫得很好,值得一看。在這段文字中,對經濟理論與政策的發展有一扼要簡明的解說,讀者看完之後,馬上會知道這本書想要說什麼,也會知道各派的經濟學家在”吵什麼”。

這要從凱因斯的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說起。這本在大蕭條中期印行的書,詳述了政府如何藉由舉債與支出,控制失業率。其後更成為施政準則。

當時的經濟學論點的兩個極端,分別是相信市場中”看不見的手”的古典經濟學派。此派人士認為,儘量減少政府管制與干預,在看不見的手的運作下,市場自會達到一個最佳的平衡狀態。另一個極端則是社會主義,主張由政府掌管生產機器。

凱因斯則認為,人並不是像古典經濟學派認為的全然理性。沒錯,大多經濟活動是理行判斷後的行動。但也有不少經濟活動,其實是發自動物本能。

什麼是動物本能?

閱讀全文

A Mathematician Plays the Stock Market讀後感---分析技術分析


書中有一章專門談論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者大多不會提到的是,技術分析不需要技術,它只需要看圖說故事的能力。而這是小學課程內容。(你說算200天平均數,或是看出肩頭形態需要”技術”?這麼可能的狀況是,前者不會算術,後者視力太差。)

技術分析比較正確的說法是趨勢分析。使用這種投資方法的人,常說”趨勢是他們的朋友”。漲會持續漲,跌會繼續跌。所以他們常說市場不可違逆。勇敢做多、停損,向來是他們的指引原則。

因為使用”技術分析”的”投資人”實在太多,這些技術分析世界的操作方法,產生強大的滲透力,讓許多投資人以為這才叫做投資。

作者提到艾略特波浪理論(Elliot wave theory)。理論的大意是市場常呈五波上漲,三波下跌,每個大波之中還有小波。這個理論還有許多附屬的條件、但書、例外狀況。從1939年提出至今,經過各代”技術分析大師”的修正,成為市場方向的藍圖。

這種理論,有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它會有用?

閱讀全文

A Mathematician Plays the Stock Market讀後感---愈少人相信就愈正確的假說


在最後一章,作者討論效率市場假說。這個假說很有意思,大意是說,證券的市價已經反應了已知的消息(反應怎樣的已知消息則決定效率市場的不同版本)。

假如絕大多數投資人相信這樣的說法,那麼大家都不會去設法取得新消息或是試圖對訊息做出更正確的判斷。這種狀況下,市價就不會反應已知的消息。

也就是說,假如大家都相信效率市場的話,那麼效率市場就不會成立。

假如大多數投資人都不相信效率市場假說,那麼大家都會設法早一步取得新消息,或是試圖對已知訊息做出更正確的判斷,這種狀況下,市場就會反應已知的消息。

所以,假如大家都不相信效率市場的話,那麼效率市場就會成立。

閱讀全文

A Mathematician Plays the Stock Market讀後感---價格變動不需要理由


我們在財經報導中,看到對股價波動提出的各種解釋與理由。看來對這些變化,做出合理的解釋,就是報導與分析者的重點所在。

但價格的變化不一定需要新消息或新事件帶動。單純因為投資人之間的互動,股價就會波動。作者在書中,以具有部份消息的兩位投資人為例,講解光是這兩人如何猜想,就會引起大幅的價格波動,精采的講述因投資人互動而引起價格起伏的機制。

書中也提到一個實驗。在一個蟻窩前方,放置兩個食物堆。這兩個食物堆成份相同、大小相同、離蟻窩距離相同,也會自動再補給。螞蟻會如何選擇呢?

在知道結果之前,大多人會想,螞蟻應會偏愛其中一堆,或是將”人力”均分,兩堆都搬。但實驗結果是,光顧兩堆食物的螞蟻數量,從沒穩定過。隨著時間經過,呈現大幅的起伏。

閱讀全文

A Mathematician Plays the Stock Market讀後感---預測正確但理由不對


這本書的作者John Allen Paulos是一位數學家。書的開頭,從作者自己對WorldCom的投資談起。在它一路下跌的過程中,作者對這支股票想法、做法,成為一個隱約橫貫全書的軸線。作者在處理這支股票過程中難以擺脫的人類天性,與他身為一個數學家的理性邏輯論述,剛好成為一個強烈與有趣的對比。

既然作者是一位數學家,書中有一些數學理論。但令人放心的是,這些描述與說明都相當淺顯易懂。

有一個許多投資人已經聽過的故事,那就是預測市場走向的騙局。騙子對64,000位投資人寄信,信中預測下週指數的漲跌。在一半的信中,騙子說漲,另一半的信中,騙子說跌。一週後,騙子再寫信給收到他正確預測的32,000人,也是一半說漲一半說跌。如此幾週之後,會剩約1000人,已經收到他連續六週的正確預測。騙子於是跟這些人說,想要再收到正確的預測,請付出大筆費用。這個故事,最早是作者在Innumeracy 書中所描述的。

閱讀全文

2011台東國際鐵人三項51.5KM參賽心得

去年十月比完台東鐵人後,可能是賽前與賽時的運動強度過高,留下了一個運動傷害。每到晚上,右膝後方就會開始覺得怪怪的。在這樣的陰影下,賽後的跑步量就開始減低,或甚至有連續好幾天的休息,只為了讓腳好起來。我也看過骨科與復健科,但在幾個月過後,雖然有好一點,但未見完全好轉。到了十二月,我甚至在記錄運動量的Excel檔記下”右膝未癒,感到沮喪”這樣一句話。當時覺得,原來能毫無顧慮的在操場跑上十公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今年一月開始,我也嘗試赤腳跑步,有一個潛在目的就是希望能找到讓腳更快復原的跑步方法。

這段時間,讓我對運動有了新的看法。在鐵人三項訓練聖經中,一再提到預防運動傷害的重要。這是運動的最大風險。一旦出現運動傷害,你就難以再動了。因為休息是傷害回復的首要要求。但休息不僅打斷訓練,也讓人無法享受運動的樂趣。之前練得再辛苦累培養出來的體能,在休復期也會慢慢衰退。我也終於體會到,為什麼運動傷害可以終結一個明星選手的運動生涯。如何在追求最佳表現的過程中,不要逼迫到身體極限、造成傷害,正是訓練的要義。

會把身體推到極限,最常見的成因就是過度重視比賽成績。太注意時間,運動的樂趣也會削減大半。

隨著時間經過,傷也終於好了。就像感冒後的咳嗽,你也不記得是那天,就是漸漸的再也不會咳了。到今年四五月間,我終於擺脫膝部酸痛的問題,跑步量慢慢拉高。

在決定參加今年十月的鐵人賽後,我又重新翻開之前從未看完的鐵人三項訓練聖經。書中提到一個重點,剛開始接觸鐵人賽的人,應把前一兩年的訓練重點放在Endurance(耐力)的培養。

書中還提到,訓練量(Volume)應以時間計算,不是算距離。譬如你要練跑,訂下的計畫應該是跑一小時,而不是跑十公里。仔細想一下,這真是太有道理了。剛開始練10公里路跑約需一小時才能完成,逐漸進步到五十幾分鐘。假如都是跑完10公里就停,那麼隨著體能進步,運動時間將逐漸減少。跑步一次少五分鐘看似不多,但六次跑步下來,就會少掉半小時的訓練量。

所以,膝蓋回復後的跑步訓練我決定跑慢跑久。先慢慢把距離拉長,到可以跑完十公里後,就把時間拉長,從一小時到一小時十幾分,慢慢增加。讓運動量更充足,也有更好的耐力。

跑步終於可長可久之後,再拿出塵封已久的自行車重新練車。

2010年當時為了鐵人賽,都在類似比賽道路起伏和和的省道上練騎,也一樣算計著相同路程自己是否能在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種運動方式讓騎車的樂趣削減大半。

閱讀全文

2011台東國際鐵人三項51.5KM參賽經驗

上個週末,綠角重回台東活水湖,參加今年的台東國際鐵人三項51.5KM賽事。

從09,10到11這三年,每次在台東辦鐵人賽的週末,都有一個颱風在附近,或是直接帶來水氣,或是引進東北季風,帶來濕涼的天氣。太努力尋找Indicator的人,在這樣三年的觀察後,可能就會說台東鐵人賽是準確預測十月某個週末天氣的指標。

假如氣象局的人用這樣的說法來預測天氣,大概會被罵翻天。但報紙財經版與電視投資節目,每天都有一堆人,說從歷史經驗來看,因為某某指標怎樣,所以接下來市場會怎樣。許多人覺得煞有其事。真是很有趣的對比。

值得慶幸的是,氣象局內專職人員的想法與股票市場中努力尋找蛛絲馬跡的投資人頗有不同。

回到運動的主題。我們一行人星期六到了台東,到了晚上出去吃飯,還看到226KM的參賽選手在路上跑著。他們從白天就開始在運動。真是太有毅力了。騎完一百多公里後,接下來還要跑馬拉松,那會是怎樣的心情與挑戰?

星期六早早入睡,星期日清晨5:30起床,開始做最後的賽前準備。

重要的是早餐。這次我刻意吃少一點,就吃一份加蛋燒餅還有一支香蕉。過去幾次比賽,到下水游泳前都還覺得肚子賬賬的。這次這樣吃,到開賽前果然覺得肚腹間輕爽許多。

這次我們幾個參賽者一同騎車到會場,十幾分鐘的路也剛好做個暖身。到了會場發現場地設置與去年略有不同。去年游泳上岸後,要走過一段長長的紅地毯到轉換區。今年的轉換區就設在去年這段紅地毯路段。所以游泳後可以更快到達轉換區。這是一個進步。

擺放裝備,模擬一下轉換過程,再到場邊拉拉筋,很快就到了鳴笛下水的時刻了。綠角是第二梯下水。下水後就用蛙式開始前進。

之前鐵人賽事我都是用蛙式游完全程,今年這次我決定混合蛙式與自由式。原本計畫是蛙式踢30下,然後自由式划20下這樣混著游。真的下水後,前後左右全都是泳者,抓、踢、壓、爬各式動作紛紛出爐,結果我還是靠著最有把握的蛙式游了好長一段。之後進到比較開闊的地方,才用自由式游一陣。

自由式最大的缺點是會偏。我在去程向左偏,游到身子碰到一條長繩,游不過去,才發現已經撞到標線了。回程時則是向右偏,向岸邊游去,都可以看到水中的台階。看來要在鐵人賽中游長程自由式,定位的問題相當重要。

去年游泳可以幻想在氣泡浴缸中,這次有一段我則是離一位游蛙式的選手很近,幾乎可以感覺到他每一下踢出的強勁水流,我看,就算是按摩浴缸好了。

上了岸後,小跑步到單車停放處。依從頭到腳的順序換裝,然後就牽車跑出去了。

剛騎上單車,覺得眼鏡不正,伸手調了一下。結果一個小東西馬上從左耳邊落下,居然是眼鏡左腳架整個斷了。我騎回去找到腳架,撿起來放在口袋中。就戴著只剩右腳架的眼鏡,開始40公里的自行車路程。

眼鏡還撐的住,不過不太穩定。自行車開始是向北騎,在東北季風的吹襲下,是逆風路段。大家賽後都提到這是今天賽場最不利的天候因素。其實除了這點之外,今天的天氣是這三年來台東賽事最好的天氣。清晨下過一點雨,比賽時沒雨,天空有厚雲,遮擋了熾熱的陽光。天氣涼爽,活水湖清澈見底,只有逆風,這樣的天氣型態完全可以接受。

騎到33分鐘過後,我的自行車碼錶就不會動了。我看了一下後輪,原來是夾在車輪軸輻上的計數轉子脫位,感應不到了。一開始覺得今天怎麼有那麼多裝備出問題,後來覺得,這可能是老天爺叫我不要再看時速,想著要多久完賽了。就照自己的步調騎。每當心中出現算計多久之後可以完賽的念頭時,我就提醒自己,”Here and Now”。後來覺得,這樣騎起來,果真愜意許多。

行經風大的加路蘭、路邊商家都在賣書包的都蘭、這次我終於又有欣賞路邊景色的心情。左手邊是聳立的高山,右手邊是太平洋,岸邊與坡上,隨處可見椰子樹。看著椰子樹枝葉在陰沉天空的背景下,隨風搖擺,有種天大地闊的感覺。

回程段看到一位選手,連人帶車被救援車載回去。我心中想,這或許可以做為一個測試,叫”救援車測試”。看到這樣的場景,假如你覺得,”哇,他真好,解脫了。我也想坐上救援車。”那麼你可能太壓迫自己了。假如你覺得,”哇,他真可惜,不能享受比賽了。”那麼,你已經能享受鐵人賽的樂趣了。

自行車騎完,回到轉換區,吃下第二包能量補給包,把殘廢的眼鏡換下然後拿出備用眼鏡戴上,有種精神一振的感覺。之前每次比賽都有備另外一副眼鏡,就是怕這種狀況。沒用到最好。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馬上得到援助,感覺真好。

然後就開始最後的十公里路跑了。

這次賽前練習我特別加強單車加跑步的練習。終於在某次聯合練習中,擺脫掉下車後跑步,腳步虛浮的感覺。那次感覺真的很不錯,因為你知道自己的體能又進到一個新的階段。但賽前練習都是騎車40-60分鐘後再跑步,沒有騎過全程40km再跑。所以賽中,我還是有點擔心會不會出現腳步虛浮的感覺。

上路後答案揭曉。沒有腳步虛浮的感覺。Good。我當下知道這次會很愉快的完賽。於是帶著輕鬆的心情,享受最後十公里路跑。在市區中有熱情加油的台東市民,在公園路段,則有美麗的小花、高聳的林木,還有宜人的涼風。再加上一點超車的快感,真的不錯啊!(單車段已經被超得夠多了)

最後進入防汛道路,剩2.3km時有工作人員廣播,這約是操場5圈的距離。我發現自己還有點動能可以再加速跑,於是跑快一點,還追到一個有教練陪跑的小選手。那個教練還可以大聲計數,看來是一點都不會喘。

快到終點時,發現差一點就要超過三小時了,於是邁開大步,奔向終點。耶!帶著笑容,順利完賽。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1台東國際鐵人三項51.5KM參賽心得

2010台東國際鐵人三項51.5KM參賽經驗

2010苗栗國際鐵人三項錦標賽參賽經驗----青蛙湖裡游蛙式

冰冷的鐵人---2009十二月20日東港大鵬灣鐵人三項參賽經驗

綠角鐵人(A Greenhorn Triathlete)---2009十月4號台東51.5km鐵人三項國際邀請賽參賽經驗

2012花蓮鯉魚潭鐵人三項參賽經驗(2012 Hualien Triathlon)

閱讀全文

換基金為自己加薪

在台灣販售的基金普遍有內扣費用過高的問題。股票型基金最常見的經理費是每年1.5%。也就是說,假如一年下來,你透過基金投入的股票市場沒漲也沒跌,你當初投入的100萬,到了年底,就會剩下98萬5千塊。

這種以淨值內扣的收費方式相當厲害。因為在動輒每年二三十趴的市場波動中,這些一兩趴的收費往往讓投資人”不知不覺”。但這費用,就像你在便利商店買飲料結帳時掏出錢包付款一樣,完全是由你的口袋中拿出來的。

不管是ETF還是基金,它們都是漏水的桶子。你將錢投入這些投資工具,就像把水放在會漏水的桶子裡。在基金與ETF中的錢,與在漏水桶子中的水一樣,都有愈變愈少的傾向。

但我們需要基金和ETF這些投資工具。因為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投入比較不容易接觸到的市場,因為它們可以讓我們用很少的資金也可以進行分散投資。

就像有了桶子,你就可以在下雨天接水。有了基金與ETF,你就可以參與市場的上漲與證券的配息。

但是,天會不會下雨,市場會不會起漲,實非人力所能控制(天氣還有人造雨的可能,市場更是難以操控)。在這時候,我們應專注在可以控制的選項,那就是”挑比較不會漏水的桶子”。

假如你要接水,而你只能從一堆有破孔、會漏水的桶子中選取,你會選那一個?

很簡單,你一定會選比較不會漏水的桶子。

閱讀全文

The Difference Maker讀後感---灌溉你的決定


假如你決定改變自己的想法,進而改變自己的態度,那麼,與這個決定同等重要的是,持續的維持它。

太多書籍還有討論都把重點放在決定的形成上面,卻很少人談到決定的處理。這就是本書作者提到的另一個精彩論點”Decision making” vs. “ Decision management”。

簡單的例子。譬如你決定跑步健身。很好,你下了一個很好的決定。但是,真正的重點在於,你到底有沒有去跑。下一個好決定是很重要沒錯,但讓這個決定實現,或許更為重要。

所以,不是你下決心說,”好,我要改變態度”,這樣就行了。如何在每日的生活中,持續的維持這個決定,才是你的態度是否會改變的關鍵。

就像一個人決定要跑步健身後,卻從來沒去跑步。那麼,他有沒有下這個決定,是沒有分別的。

在一切順暢、事事如意的狀況下,要有好態度,那真是順水推舟,再簡單不過。問題是,當遇到不順、不高興的狀況時,如何維持好態度,那才是重點。所以作者分章列出,最有可能讓人形成負面態度的狀況,包括沮喪、改變、問題、恐懼與失敗。

閱讀全文

The Difference Maker讀後感---重要但非萬能的態度


The Difference Maker整本書的主題,就是”態度”(Attitude)兩個字。出社會有過工作經驗的人,應該都能瞭解態度是一件重要的事。但到底什麼是態度?對同事、客戶還有家人友善,就是態度好嗎?如何培養積極正面的態度?這些大多人從未深入思考過的問題,這本書給予解答。

書的第一章就對”態度”下了定義:態度是以外在行為表現出的內在感受(Attitude is an inward feeling expressed by outward behavior)。內在感受就是你的想法。你有怎樣的想法,你就會有怎樣的態度。

譬如你覺得鄰居很吵、有點煩人,你對這位鄰居的態度就不會很友善。譬如你覺得來找你的客戶,全都是讓你事情太多、工作負擔太重的元凶,那麼你對他們也不太可能有好態度。

人可以短暫隱藏自己真正的態度,仍然對這位吵人的鄰居笑臉打招呼,客氣的招待客戶。但這些都是假的。只要想法沒變,這些累積下來的張力,終有爆發出來、顯露原形的一天。

透過這些文字,讀者將被作者帶領,深入思考自身態度形成的緣由。而且你會發現,作者說的,一點都沒錯。要有好態度,必需要有好想法。不是嘴角上揚,拉出一張笑臉,就是好態度。那叫表面工夫。腦中怎麼想,才是真正的重點。

態度也不只是對他人的想法,也包括對自身與對自己的經歷與人生的想法。簡言之,你採取怎樣的態度,將很大一部分決定你度過怎樣的人生。對自己的遭遇持續的抱持負面想法、忿恨不平的人,會有快樂,滿足的人生嗎?答案自明。

所以書名The Difference Maker的意思就是,態度的改變,將造成你人生的改變。態度,就是造成差異的地方。The Difference Maker就是態度。

但過度注重”態度”,恐怕會讓人忽略掉一些同等重要的面向。有人可能以為,態度就是一切。有了好態度,成功就在眼前。這都是不對的想法。所以作者在第二章馬上提到,態度無法幫我們達成的事。

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態度無法補足技能(No attitude is strong enough to compensate for lack of skill)。假如某項工作或是某項成就,需要某種特別的技能,你就一定要具備該特定技能才能勝任。沒有該技能,態度再好都沒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譬如你在台灣有肝臟移植的需求,那麼你就一定要去找那幾位屈指可數有能力做這種手術的醫師。不去找他們,就是找死。因為他們才有能力。態度再好,但沒有能力,都不是可行選項。

選醫師時,大家都能領會技術本位的重要,但有的專業領域,技能的缺乏不是那麼明顯的事情。在金融業,明顯的例子就是推銷一些金融產品的人。不必相關科系畢業、考一個背一下題庫就可以過的考試,就拿著證照自稱專業。

這些人,絕大多數在財金方面的專業技能都明顯不足,卻要幫人規畫一生的保險與投資計畫。他們最引以自豪的,往往就是態度。他們用態度彌掩專業的不足。而很多潛在客戶,也未能看穿那可掬笑容下的空虛,成為一個雇用沒有專業的人。

書中第二章的第一段寫道”Many have great attitudes about themselves. However, their high opinions of themselves and their abilities are often disconnected from reality.”真是貼切異常。

所以”態度不能補足技能”這點對我們有兩個面向的應用。

首先是我們自己,假如想要做什麼工作,一定要有符合該工作所需的技能。沒有技能,再怎樣培養態度都是沒用的。

再者,在我們雇用他人的專業協助時,重點在他有沒有能力,而不是他態度好不好。假如有能力、態度又好,那是再好不過。但假如情況不允許,寧願交給有能力但態度沒那麼好,也不要交給態度好但沒有能力的人。雇用沒有適足能力的人,你是在自找麻煩。

待續…

The Difference Maker的中譯本是差異製造者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Difference Maker讀後感---灌溉你的決定

“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讀後感1—不進則退

The Ultimate Gift讀後感---工作的快樂

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讀後感----留意當下

閱讀全文

“誰說人是理性的”讀後感---合適的貸款


書最後”關於某些章節的反思與逸事”一節也有許多相當精采的論述。

作者提到,為什麼人們會選擇自己無法負擔的抵押貸款。(這顯然是次貸風暴的成因之一)。

作者回想自身購屋經歷,當時他們夫妻面對的問題,應是在他們的財務狀況下,最佳貸款金額是多少。

他們尋訪財務專家,大家都說,房貸支出不要超過每月收入的四成。

好,不要超過四成。那到底是要貸多少,才是最佳的貸款金額?

他們發現,沒有人回答這題。這個問題的解答,到最後都變成,以每月收入四成來償還貸款,最多可以貸到多少錢。

這點出了太多購屋者陷入的迷思。那就是,以自己的收入狀況,考量最大負荷極限下所能貸到的最高金額,所能買到的最貴房子,而不是最佳貸款金額,最適財務狀況下所能負擔的房子。

閱讀全文

“誰說人是理性的”讀後感---機會之門

書中第八章討論的主題很有意思,那就是即便人們知道專注在少數幾個機會,可以獲致更大的成功,但卻不由自主的,同時追求與維持更多機會之門的開啟。

作者用一個實驗證明這種心理的存在,請受試者玩一個電腦遊戲。遊戲一開始,畫面上會出現紅、藍與綠三扇門。滑鼠點一下,門就會開啟,進入該房間。然後在房間內點擊滑鼠,每點一次,就會獲得幾美分的現金獎勵。雖然每次獎勵金的金額都不一樣,但三扇門對應的房間,分別有高、中與低三種不同等級的獎勵。每個受試者的總點擊次數是100次。

想要獲得最多獎勵的策略,顯然就是找到賞金最高的房間,然後將所有剩下的點擊數花在上面。

然後作者將規則做了點改變。假如有一扇門,你在連續12次點擊中,都沒有選它,這扇門就會永遠消失了。

規則改變後,受試者的行為也變了。就算他們已經試驗得知在那個房間內點擊的獎賞最高,他們就是會不由自主的在幾次點擊之後,再回去點那些就要關閉的門。就算他們知道,這樣做會浪費點擊次數,得到較少的現金,但他們似乎就是無法忍受機會的消逝,努力的想要保持每一扇門的存在。

又是一個人的不理性面。

閱讀全文

“美國券商全攻略”與”ETF關鍵報告”台中課程歡迎舊生回鍋上課

10月22與23日綠角將在台中舉辦美國券商全攻略ETF關鍵報告課程。之前上過課的投資朋友,假如有任何不清楚的地方,想要再聽一次,歡迎前來參加。

也就是說,之前有參加過美國券商全攻略課程的朋友,就可以再度參加美國券商課程。之前有參加過ETF關鍵報告課程的朋友,就可以再度參加ETF課程。不管當初是在台北、台中或高雄上課。

費用方面,假如舊學員可以帶自己的講義前來上課,那就完全免費。假如想拿新的講義,就只收取講義印刷工本費。(同一個課程,每次講義都會有些許不同。但差異不大。)

舊生欲回鍋上課,也煩請來信報名。(請使用當初報名時的信箱。以便核對身份。謝謝!)

請寫信到service.greenhorn@gmail.com,信中請註明:

真實姓名
欲參加那一天的課程
是否需要講義

PS. 日後課程假如有開放舊學員上課的話,將在開課前一至二週宣布。

目前這兩個課程有都尚有名額,歡迎想要參加的朋友報名。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美國券商全攻略”台中開課公告

“ETF關鍵報告”台中開課公告

閱讀全文

投機的結果---一位市場老手故事的省思續

曾經有個實驗。

狀況一有兩個選擇。選擇A是,馬上給你5000塊。選擇B是丟銅板,正面給你10,000,反面給你0元。你會怎麼選呢?

很可能,你的答案就是大多人的選擇。那就是A。

狀況二仍是兩個選擇。選擇A是,現在馬上要罰扣你5000塊。選擇B是丟銅板,正面罰扣你10,000,反面就免罰了。你會怎麼選呢?

大多人會選B。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它說明了,人為了躲避損失,會願意承擔比獲取獲利時,更高的風險。

這太重要了,且讓我再重覆一次,”人為了躲避損失,會願意承擔比獲取獲利時,更高的風險”。

也就是說,假如你知道投資要承擔風險才有機會賺錢。OK,很好,你知道這點,然後投入資金。在沒賺沒賠,或是有賺時,你承擔風險的心境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但當賠錢時,問題就來了。你會變得願意承擔更大的風險,只為了把這個虧錢的狀況扭轉回來。你會變得更加勇往直前,或者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更加的魯莽。

我們身為局外人,或許永遠無法得知當時杜先生在8月5日當時,賠掉三億本金後的心情與想法。但他再度加碼,試圖扭轉頹勢的作法,跟前述實驗中,人為了躲避損失會冒更多險的結果,完全吻合。

很不幸的是,冒更多險的下場,有時是更大的虧損。

或許,就算我們看了再多行為科學的實驗、結論與警告,我們仍無法糾正自己身而為人的偏誤。事先防範,避免自己陷入會做出這樣錯誤決定的狀況中,恐怕才是正確解法。

這就是為什麼投資人應保守估計自己的風險承受度的緣由。太有野心的估算,在你從未處理過的虧損狀況下,你可能會變成一個連你自己都不認識的動物,衝動、魯莽,只想放手一搏,扭轉劣勢,最後葬送自己的財務健康。

賭博與投機,恐怕不是事先訂下什麼規矩,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就可以”駛得萬年船”。在衝動與壓力下,人的反應與處在冷靜狀況時,是有非常大的差別的。與其相信自己能在壓力下遵守原則,不如事先避開,不要讓自己落到這樣的境地。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投機的結果---一位市場老手故事的省思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讀後感續1—投機與投資的分別

投機斷腕(Snake Dancers and Speculators)

閱讀全文

投機的結果---一位市場老手故事的省思

在2011年九月21日,今周刊出現了一則標題為”統一證券前總裁爆發台灣期貨史上最大違約案 慘賠六億元”的報導。

報導中提到” 據悉八月五日,大盤一天狂瀉四六四點,當天已經重創杜總輝的老本,三億本金賠光還不夠,還要倒貼數千萬元。但股市殺紅了眼,也讓「老杜」誤判情勢,當天他不僅沒有停損平倉,還決定再加碼五千萬元新部位;沒想到下個交易日八月八日,又是一根三百點的黑棒,杜總輝因此大賠二億八千萬元。如果加上原本本金約三億元,等於在這次股災中賠盡五.八億元。”

據悉,杜先生使用的工具是台指選擇權。

詳細報導可見這裡

這個故事,其實頗有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

首先是,為什麼杜先生要在台指選擇權中壓下那麼大的賭注,承擔那麼大的風險?

很有可能的是,這就是他的專長。他最懂的金融工具,就是期貨、選擇權這些高波動、高槓桿的投資工具。或許,他個人也靠這些工具,賺過不少錢。

但人在成功之後,往往忘了考慮一個問題。人是還有冒險的能力與膽識,但是否有必要再去冒險?

The Quest for Alpha書中,作者提到他與一對事業有成的老夫妻的對談。這對夫妻經營事業成功,累積了數千萬美金的資產。但在科技泡沫中,因為追隨熱門的成長股投資,落到只剩下原先三分之一的資產的下場。

這對夫妻的狀況,其實與前述報導中的杜先生,相當類似。

成功的人,往往靠著承擔集中與高度的風險,獲致今天的地位。不論是經營一個事業,或是使用高槓桿投資工具,都是具有相當風險的途徑。憑著一些能力、膽識,當然還有幸運女神的眷顧,有些人真的成功走過這條路。他這樣走過來了,然後,他就以為,邁向下一階段”更大成功”的路途,就是再走一次高風險之路。

然後,或許是能力不繼,也可能是幸運不再、時不我與。再走一次的下場竟是退回原點。

靠著承擔集中風險而得到成功的人,往往沒想到,再承擔一次風險,未必是繼續邁往下一個成功。他已經走過那麼多險路,好不容易達到目前的境地,最重要也最應該做的,其實是”持盈保泰”。

就算他有能力冒險,也還能承擔風險,但他其實不必要去承擔風險。

以為自己曾經成功在風險下存活,然後就以為自己永遠能在風險下存活,是一種過度自信與生存者誤差加總而成的偏誤心態。

當初承擔高風險,為你帶來成就,下次承擔風險,可能將你的成就耗盡。

俗話說,”錢怎麼來的,就怎麼去”,真是頗具深意。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投機的結果---一位市場老手故事的省思續

不該被鼓吹的投機行為(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Financial Media)

ARKK狂漲暴跌的啟示(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The Great Depression-A Diary讀後感2---無法滿足的投機者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讀後感續1—投機與投資的分別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讀後感1—投機嘉年華

投機斷腕(Snake Dancers and Speculators)

閱讀全文

台灣50那裡買?(How to Invest in 0050)

在看過台股基金起伏不定的表現,以及付出高額經理費卻拿到落後指數的績效後,許多投資朋友已經相信並採用指數化投資的方法投入台股。

目前最好用的台股指數化投資工具之一,就是代號0050的寶來台灣50ETF。關於這支ETF,我寫有一篇介紹文,有興趣的投資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但許多體會到0050的好處的投資朋友常常會有一個問題,那要到那裡買這支ETF呢?

第一個管道,也是最方便最省錢的管道,就是透過證券商買賣0050。

ETF在股票市場交易。要買賣在股票市場交易的標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透過證券商。任何一家台灣的證券商,都可以幫我們投資人買賣0050。就像你在任何一家台灣的證券商都可以買賣台積電或鴻海的股票一樣。

透過證券商買賣ETF,收取的費用是成交金額的0.1425%,通常會有打折。這個費用不論是買進或是賣出,都要收取。ETF在賣出時,政府收取成交金額0.1%的證交稅。

透過券商買賣ETF,一般買賣單位是一張,也就是一千股。所以假如台灣50的價位來到每股50,那麼你就要有5萬塊(50*1000=50,000),才能買進一張。

以0.1425%的費率,打五折計算,買進每股50塊的台灣50一張,會需要付出36塊的手續費(或應說是佣金比較正確)。

假如資金太少,無法買進一張ETF,那就要採用零股買進的方式。

第二個管道則是透過銀行。

透過銀行買賣0050,和透過銀行投資境外基金一樣,是透過信託管理的方式。所以會收取每年0.2%的信託管理費。

另外,透過銀行買進0050,會收取申購手續費(Again,應說是申購佣金比較正確)。譬如某銀行的收費是買進金額的0.6%。

這個0.6%的費用,與券商的0.1425%相較之下,相當高昂。

另外,透過銀行買賣0050,雖然賣出時銀行不收取手續費,但要交給券商的手續費與證交稅,一樣跑不掉。會直接從贖回金額中扣除。

投資朋友一定要有的基本體認是,透過銀行買0050,其實是銀行幫你去跟證券商下單買0050。銀行不是證券商,它不能仲介證券買賣。它一樣要請證券商幫它買。投資人自己就可以跟證券商下單買賣0050,再多一個中間人,也就是銀行,幫你下單,就要多付出費用。

透過銀行買賣ETF的”優點”,是可以像買基金一樣,每月定額3000或是5000塊買進。

但在這樣高額的收費下,這未必是優點。假如你每月可以投資5000塊,何不累積個半年,自己透過券商買進500股,或是累積一年,透過券商買進一張(假設一張價位在5萬到六萬之間時)。這樣一樣可以達成定期買進的目的,而且花費更低。不要以為只有每月買,才叫定期投資。相關概念可以參考常見的投資謬思---定期定額,每月最好

不過透過銀行,可以每月3000塊買進0050,讓許多投資朋友產生誤解。很多人以為台灣50有兩種版本,一是透過券商買到的0050ETF,一是透過銀行買到的0050基金

事實是,不論是透過券商還是銀行買進,投資人買到的都是一樣的東西,就是0050這支ETF。

0050是以ETF的結構存在金融市場上。這世界上,沒有一支叫做0050的開放型基金。

就像買蘋果,不論你在傳統市場或在超市買,你買到的都是蘋果。絕對不會說,你在超市買到的蘋果就變成梨子了。

同樣的道理,不論透過券商或是透過銀行買進,都一樣是0050這支ETF,絕不是你透過銀行,就變成是投資開放型基金了。

(不太清楚開放型基金與ETF的差別? 請參考基金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Funds)ETF)

另外還有一些管道,譬如投資型保單,也可能會以台灣50ETF為投資選項之一。但這種”投資管道”收費的複雜度往往太高,讓它變成一種頗不值得花費心力研究的東西。(收費複雜的目的通常只有一個,就是讓投資人搞不清自己被收了多少錢。通常只有高額的收費才會需要複雜性做掩護。)

總結以上論述,投資0050等台股ETF最佳管道,就是透過券商。(一樣的道理,投資美國ETF的最佳管道,就是美國券商)





點一下,推一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元大寶來台灣卓越50ETF分析介紹(0050)

0050總報酬投資策略(Total Return of 0050)

寶來台灣五十ETF歷年配息記錄(Distributions of 0050)

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台灣50指數與台灣50ETF的相關性(Correlation between TAIEX、TW50 and 0050)

寶來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與寶來台灣卓越50ETF的比較(Polaris Taiwan Weighted Stock Index Fund vs Polaris Taiwan Top 50 Tracker Fund)

永豐台灣加權ETF的成長(The Growth of Sinopac TAIEX ETF,006204)

閱讀全文

2011九月回顧

此文回顧九月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的狀況。

九月最熱門的十篇文章依次是:
1. 你開戶,我開課

2. 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3. The Intelligent Asset Allocator(智慧型資產配置)再讀後感---投資的重點


4. “誰說人是理性的”讀後感---不理性的比較

5. 綠角財經筆記閱讀指引---保險

6. 什麼是扭轉操作(What is Operation Twist?)

7. 寶來台灣50基金概述(Polaris Taiwan Top 50 Tracker Fund、TTT、0050)

8. 綠角財經筆記閱讀指引---基本金融知識

9. Ask Mr. Firstrade 專欄

10. 閱讀小里程碑---讀完William Bernstein全部著作


過去一個月最多人瀏覽的文章當屬你開戶,我開課。這是綠角在2011九月新推出的活動,目的是希望藉由開立免費報稅課程,進一步降低美國券商對投資朋友的使用門檻。

感謝大家的支持,有許多朋友請求推薦開戶,目前也已經有四位投資朋友完成Firstrade全部推薦開戶程序,兩位投資朋友完成TD Ameritrade全部開戶程序,取得免費參加明年報稅專班的資格。我相信在十月,會有更多人完成開戶程序。

活動開辦之初,也承蒙許多投資先進給與提醒與建議,說Firtrade的推薦系統更新速度較慢,可能會有投資朋友已經完成開戶與交易,卻尚未顯示”推薦成功”的狀況。這一個月來,也的確有這個情形。我也必需花一些時間,跟這些投資朋友要帳號,然後再跟券商方面確認。確認後再回覆投資朋友。這是有點煩瑣的過程,但這是可以解決的問題。我也寫信請券商方面改進它們的推薦系統。我相信,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只要多一位投資朋友開戶,他很可能可以每年省下1-2%的整體投資成本,更可以擺脫投資主動型基金大多取得落後對應指數的報酬的命運。

九月在寫完綠角財經筆記閱讀指引---保險後,整個閱讀指引系列文章就完成了。為了將閱讀指引寫進部落格使用指南中,最早在2007年發表的如何使用本部落格,也已經重新改寫,希望讓讀者朋友可以更順暢的使用綠角財經筆記。綠角中文書局也改寫完成。有些書已經出了新版,在改寫時已更改連結。也感謝讀者朋友的提醒。

談論時事的什麼是扭轉操作(What is Operation Twist?)一文,也獲得許多注意。

九月最常搜尋進入此部落格的十個關鍵字,在去除綠角相關字詞後依序是:

美元指數
IRR
ETF
台灣50
指數型基金
LIBOR
0056
資產配置
Firstrade
TED Spread

和八月一樣,九月的熱門關鍵字完全沒有境外基金的名字,像是之前常出現在前十大關鍵字的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也沒有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

LIBOR資產配置是九月新出現的前十大關鍵字。

訪客來源的前五個國家分別是台灣、美國、香港、澳洲與新加坡。與八月完全相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1八月回顧

2011十月回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