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3—快樂的同謀


書中有一章是專門針對公司與投資,這兩方面結構性問題的討論。

現代是一個”代理人”社會。我們不直接做某事,我們請代理人做。

在公司方面,股東不直接經營公司。由專業經理人負責公司營運。

在投資方面,投資人不直接投資證券。由專業經理人負責投資。

這就是在公司與投資方面的Agency結構。也就是這章標題所指稱的”The Double-Agency Society”。

這個結構有什麼問題呢?

問題就出在,公司與投資的經理人,雖然都宣稱,替股東與投資人創造價值,是它們的終極目標與最後依歸。但深究之後,你會發現,他們共同追求的,是股價短期表現。

股價上漲,就叫做替投資人創造價值。下跌則否。

投資機構訂出一季又一季的獲利目標,希望在短期內可以看到立即的結果。對於股價,他們不注重公司本質,反而致力於分析整體投資大眾對於未來股市的預期,希望藉由大眾心理分析讓他們可以把握上漲躲過下跌。

他們快速的買進與賣出,但其實這些證券就是在不同投資機構間轉手。誰也占不到便宜。這是投機心態。

公司經理人也試著迎合短期獲利目標。假如無法達成,就開始在報表內運用會計創意,或是以併購等手段,打腫臉充胖子。仿佛達成一季又一季的獲利目標,解決掉眼前的問題,就是公司長期營運方針。這也是投機心態。

在致力於交出短期成績方面,這公司與投資的代理人找到了共同點。柏格稱之為”The Happy Conspiracy”,快樂的同謀。

股東與投資人的權益,則被放在後面。

股東有權對公司的重大政策投票或表達看法。在大量投資人透過基金投資,透過法人持有證券時,有多少人留意過,這些投資法人,在公司重大政策上,是如何表達看法呢?

這裡是一個利益衝突點。因為許多美國大公司都有自己的退休金制度。這些退休金金額龐大,資產管理業者競相爭取。能管理一筆龐大的退休金,就可帶來可觀的收入。

為了要爭取退休金管理合約,會造成資產管理公司不敢對公司運作表達看法。譬如某家資產管理公司旗下基金,持有很多某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股東會上,這家資產管理公司應該說話很有份量。

但即便資產管理公司不同意上市公司經理人的政策,它很可能會選擇沉默。因為假如公開反對經理人的做法,得罪人的話。可能就爭取不到退休金管理合約了。

這讓看似民主的股東制度,在這雙重代理人間的”潛規則”下,消失無蹤。股東更難發揮制衡的力量,公司經理人更可以朝為所欲為的方向前進。

證券分析師與被他們分析的公司之間,也存在類似的利益衝突,讓分析師不敢表達自己真正的看法。這在華爾街上的放逐者書中,有作者親身經歷的描述。

待續…

後記:

這本書的中文版是"文化衝突"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1—投資與投機的衝突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2—指數型基金的興起與投機的逆襲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4—基金業者的投機

3 comments: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

匿名 提到...

請問綠角今年何時會在台北開資產配置的課呢?
Thank u

綠角 提到...

謝謝支持
預計下週會陸續公布之後的課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