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京都馬拉松參賽經驗—42公里的挑戰(Kyoto Marathon 2014)

2014二月14日,京都下雪。二月15日,下雨。二月16日,終於放晴了。運氣真是不錯。

當天坐車從烏丸五條一路向西,前往開賽場地西京極運動公園時,發現路上跑者一個又一個冒出來了。有的從地鐵站走出來,有的在公車站等車,有的拿了一袋比賽裝備,坐上路旁的汽車。

愈接近會場,跑者愈多。終於變成路上一長串人龍,全都是參賽者。人龍前往相同的目標,在兩個寬廣的標準400公尺跑道上,匯集成超過萬人的跑者群。

馬拉松的號角響起,跑者就紛紛冒出來了。這天,不管是老師、工人、郵差、廚師、教授還是店員,我們都放下了平日角色,回到我們的共同點,跑者。

西京極運動公園的雕像

開賽前的天空

比賽九點開跑,我大約在早上七點40就到了會場。大會有發給跑者每人一個置物袋,在賽前交給工作人員。賽後領回。所有換下來的衣物或賽後要穿的外套,都可以放在裡面。事實上,這個置物袋容量很大,可以把背包整個放入。
收納選手個人裝備袋的貨車

雖然是晴天,但還是頗冷。後來發現這天決定穿短跑褲有點失策。在整個等待開賽過程中,一直都覺得有點冷。

台灣冬天的印象是,有出太陽的話就不冷。這在日本,就不對了。比賽全天的氣溫都在十度以下。

把手提袋交給工作人員後,就往集合點出發。我是位於H區。每一區都有明確的進入點標示牌。先到者會排比較前面。但對成績沒有影響。每位選手的前號碼布背面都貼了計時晶片。它會計算從起點到終點的成績。所以不必太擔心。


在會場遇到不少台灣跑者。大家都很熱情的把國旗或台灣圖樣放在衣服或帽子上。打個招呼,聊一聊,很快就到開賽時刻了。

槍響後,人群慢慢向前移動。我們要先移動到另一個400公尺操場,才會通過起點。約需十分鐘才會半走半跑的通過起點。
剛開始走走停停

剛進入另一個田徑場

即將通過起跑點
一過起點後,大家都跑起來了。整片跑者群,像拍上岸的海水,漫流過運動公園出口,傾洩到京都的馬路上。抬頭望去,整個路上都是花花綠綠的跑者。

起跑的速度相當好,不會太快。其實會讓人覺得有點慢。速度是每公里約6分30秒。這樣每十公里,需要65分鐘。跟在人群中跑,不要超前,也不要落後,就是這個速度。

後來發現這個速度剛好可以矯正馬拉松一開始跑太快的問題。就跟著跑就好了。

在占滿六線車道的跑者人群中,沒有汽車的聲音,沒有商店宣傳的廣播,這時會聽到跑者的腳步聲。不是雜亂無章的紛亂節奏,似乎有種共同的頻率。大家就在腳步聲中持續前進。每位跑者都是跑者河流中的一個水分子,腳步聲就是這條河的水聲。

路邊全都是加油的人群。假如經過高校,就會看到整群高中生在場邊加油。假如經過汽車營業所,就會看到業務在路邊加油。假如經過寺廟,就會看到和尚在路邊加油。有段路我赫然發現十幾個坐輪椅的老先生老太太在路邊替跑者加油。抬頭一看,果然是安養中心。

除了當地民眾,日本跑者的親友團也在路旁加油。常看到日本跑者跑到一半衝到旁邊和親友打招呼。

沒有人行道的高架路段,就沒有加油群眾了嗎?不! 他們會跑到屋頂、陽台替跑者加油。

除了往國際會館那一段隧道路段,整個42公里的路程加油群眾可說是綿延不絕。(大會報告統計應援人數有47萬八千人!)

路旁風光


整個路程有完整的支援與標示。

每一公里都有很大的里程標示牌,讓跑者知道進度。最後五公里則再加上倒數里程。

每個補給站的300公尺前就會有告示說前方有補給,告知是在跑道左或右側,並且畫出有那些補給內容。三個常見標示是Water, Sport Drink與Food。

擺補給品的長桌一桌接著一桌,會讓人覺得不像是補給站,比較像補給列車。所以不必一看到補給就靠過去。那裡最多人停下來拿水,人最擠。可以再往後跑一些再拿。

假如三種補給品都有的話,常見的擺設順序是水、食物、運動飲料。讓你先喝口水,潤喉一下。然後到中間拿東西吃,吃了東西再喝點飲料好下肚。很好的設計。

補給站與工作人員

沿路設有廁所。每一個廁所標示牌都有標示數量,還有下一個廁所在幾公里外,讓跑者考慮一下撐不撐得到。

不過延途看到的每一個廁所都要排隊。有的還排了好長一段。在意成績的參賽者,最好賽前就上過廁所。不然排隊等候,恐怕至少會延後五分鐘以上。

開始的十幾公里,覺得很容易就跑到了。就是照平常這樣跑。時間過去,距離就到了。不難。

唯一的問題是,居然到10公里我就開始覺得有點餓了。這太早了。可能跟在低氣溫中等待開賽有關。第一個有食物的補給站在17公里。這時就打開腰包,掏出預先準備好的糖果。邊吃邊跑。

路上跑者密度一直相當高,假如要跑快一點,還要一直換線超車。在過仁和寺後(就是和尚出來加油的寺院),才有較為開闊一點的感覺。

在路上也看到舉辦單位的巧思。他們用一種類似做水壩工程時的水流分側阻斷方法,讓馬拉松跑者可以持續跑步,也讓必需要橫越賽事路線的人車可以通行。

工作人員五人左右會順著賽事跑道中線拉著一條長繩。當他們希望跑者全都跑右邊馬路時,他們就會拉著繩子,把左邊的路封起來。這樣要橫越馬路的人車,就可以先過一半的馬路。

過一陣子,他們再把繩子拉到右側,讓跑者全都跑左邊馬路。

跑者完全不必停下來。當地交通還是可以部分維持。是個不錯的設計。
(詳細圖文解說,可以參考這位跑者的文章)

我錯過一個約在路程中間點的補給站,沒拿吃的,有點後悔。沒想到再跑幾步,就看到路邊的麵包店工作人員,拿出四五大盤麵包,分給路上的跑者。

我拿到一顆圓圓的紅豆麵包。小咬一口,酥軟香甜。真是好吃。有了顆麵包,可以暫時不用吃糖果了。

今天可不是只有自己希望可以完賽,連路邊的陌生人都給你加油,陌生店家都拿出麵包給你吃,有很多人希望你跑完喔~

這真的是一顆甜到心裡的麵包。

過了22公里,最大的爬坡段開始。在這段前往國際會館的路上,有比較明顯的坡度。很多人乾脆用走的。還好不長,腳步放小,慢一點,就慢慢跑過了。(國際會館就是京都南北向的烏丸地鐵線的最北邊一站)

就如書中講的,馬拉松要到後半才是真正開始比賽。

20公里之後,開始比較會留意里程。30公里之後,雙腿開始覺得明顯疲憊。還可以跑,但是會累。

馬拉松的最後十公里,跟一個刻意拼速度的鐵人賽,在出力游完1.5km,騎40公里單車後,再下來跑步感覺很像。

這時每一公里感覺會愈來愈長,腦中開始計算著還剩幾公里,眼睛期待趕快看到下一個公里牌。明明一公里在操場上只是兩圈再多一點的距離,到最後似乎每個一公里都是重大成就。

跑到最後三公里,腦中出現”就算現在開始用走的,也會到終點”的想法。

但這不是我希望的。我要的是”完全程”。

想想自己的訓練,想想做了多少準備,看看身邊每一個堅持下去的跑者,心中覺得一定可以的,就可以再繼續跑了。

終於看到往平安神宮的路標,終點近了。通過最後一個迴轉點,再跑一段,左轉,路旁人山人海,全都是親友加油團。再撐一下,順利通過終點。完賽時間如預期,在四到五小時之間。

過終點後,依序通過毛巾、補水、晶片回收、獎牌、給食各站,再去拿置物袋。今年比賽沒有往年參加者分享參賽經驗時提到的,在終點堵塞與排隊的狀況。

拿到獎牌的一刻,心想,這就是馬拉松,我跑完馬拉松了!


這是每個第一次跑完馬拉松的人一輩子都會記得的時刻。

經過十八週累積847公里的訓練,各種閱讀、查資料、買裝備等準備工作,我終於完成一次跑完42.195公里的挑戰。

好好準備,抓對方向前進,然後實現跑完馬拉松的目標,感覺真是不錯。

京都馬拉松在規畫與執行上,都相當完善。日本離台灣近,兩小時的飛機即可抵達。這場賽事值得有興趣參加國外馬拉松的朋友考慮。比較需要顧慮的一點是,願意在冷天氣中跑馬拉松。

假如你本身就覺得跑步是個有趣的運動,也覺得挑戰長程賽事蠻有趣的,那麼我的建議是:

Marathon is waiting for you.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後記:

京都馬拉松早上九點開賽,下午三點關門。所以最慢也要在六小時內跑完42公里。沒辦法達到平均時速每小時七公里的話,會無法完賽。一般走路的話時速是5公里。這是一個沒辦法大多靠走路完成的賽事。

根據大會統計,2014京都馬拉松參加總人數達15321人,完成者14395人。完成率94%。也就是說,在會場你看到的參賽者,不管男女老少,那一國人,每20個,大概只有一人會無法完賽。大多數參加者,都具有可以完賽的實力。

根據大會資料,京都馬拉松工作人員與志工達15000人以上,跟跑者數量比幾乎是1:1。一場順利、高品質的賽事要特別感謝所有工作人員的付出與努力。

我在路上拍的照片不多。想看更多照片,可參考這位跑友的2014京都馬拉松分享文。(寫得很不錯呢~)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如何準備初馬---從基地營出發(How to Train for Your First Marathon)

如何準備初馬---我的準備過程(How to Train for Your First Marathon-My Personal Experience)

如何準備初馬---最後兩週(How to Train for Your First Marathon-Tapering)

2014京都馬拉松參賽經驗—賽前計畫與報到(Kyoto Marathon 2014)

2015京都馬拉松參賽經驗—跑馬拉松的目的(Kyoto Marathon 2015)

2016東京馬拉松參賽經驗1(2016 Tokyo Marathon)---報到過程與路線分析

2 comments:

匿名 提到...

恭喜 初馬達成! 綠腳 要變 綠勇腳了!

綠角 提到...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