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3—基金投資人的新觀點



Bogle on Mutual Funds這本書的副標題是”New Perspectives for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明智投資人的新觀點。

那些新觀點呢?

作者列出三項:指數型基金、基金投資成本、基金稅務。

作者認為這三項是1993他寫書當時,基金投資人普遍忽略的重點。所以每一項,作者分別用一章詳細解釋。

採用指數型基金的理由,很大一部分在於主動投資帶來的問題。傑出經理人 為數甚少,而且很難事先看出。前陣子表現好的經理人,下一段期間往往表現不佳。經理人需要長達20年以上的績效資料,才有足夠的統計強度驗證好成績是能力帶來的,而不是運氣所致。

而且指數化投資有一個很簡單,立足於加減法的基本原理,保證整體而言,被動投資一定會勝過主動投資。

所以柏格先生在書中有這麼一段非常有信心的文字:

“It is certain that passive equity investment strategies have, will, and must, outperform active equity investment strategies in the aggregate.”

指數化投資明顯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但為何推廣困難?柏格先生也頗有自覺的寫出三個理由。

首先,是指數化投資違背人性。在各種專門事業,沒有人會想要”平均”就好。更何況是賺錢多多益善的投資事業。

再者,指數化投資對基金業者來說,不是誘人的選項。提供指數化投資工具無法收取高額經理費。(這點已經被台灣業者打破了。台灣有全年內扣費用破1%的ETF)

最後,希望無窮。可能性低,不代表沒有。還是有人會想要賭賭看,看自己會不會是幸運的少數。

所以會做指數化投資的人,至少可以突破第一點這種非常直觀的想法,能體會到指數化投資長期下來,不是平均報酬而已,是勝過主動投資的報酬。也可以用務實的態度破除自己對於高報酬的無邊幻想。

我很高興,在台灣,我還真的找到不少明智且務實的指數化投資同好。

柏格對於指數化投資的發展也略有著墨。提到從標普500開始,指數化投資開始延伸到中型股、全市場、美國以外國際市場,還有債券市場。

作者認為最後一步,是發展出股債平衡的指數型基金。

到了今天,柏格書中的文字有部份的確驗證了。在各種資產類別,在美國與非美國市場,指數化投資工具的確都交出了可觀的成績,驗證它的實效。

但是,柏格先生認為指數化投資將停在股債平衡,事後發展,恐怕超過柏格的想像。就在這本書寫成的1993年,美國第一支成功的ETF,上市發行。

之後ETF演變出追蹤策略指數的標的。這種”策略指數”,根本不是指數化投資的本意,它代表的是特定策略。換句話說,追蹤策略指數的ETF,是比較偏向主動投資的工具。

然後還有槓桿跟反向的”指數化投資工具”。

這些東西全都違背的柏格先生當初推動指數化投資的原意,那就是被動的持有全市場證券,然後長期持有獲取報酬的原則。

New perspective已經突變。

但明智的投資人,仍可以採用柏格書中的本意與精華,在令人眼花撩亂的選項中,看出那些是真正有用的指數化投資工具。

當世界變的愈複雜,我們愈需要簡單的經典與原則。

Bogle on Mutual Funds這本書,在發行十年、二十年後,讓後代讀者仍可以看到指數化投資的智者與先趨,最初的理想與宏願。


這本書的中文版是"柏格談共同基金"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1—用基金投資的理由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2—柏格先生的基金挑選標準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4—基金投資人的責任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

Debunking Some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Indexing讀後感續—推行不易的指數化投資

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Misunderstandings about Index Funds)

0 comments: